儘管波蘭經歷過信奉唯物論的共產主義統治數十年,超過九成的波蘭人仍信奉羅馬天主教。奇氏所指的十誡,正是天主教的十誡,有別於聖經出埃及記的十誡。對於其他基督教教派來說,這會被視為異端。其實我這個外人寫的這篇文章,天曉得是否也會被看作末世將近的異端邪說,迷惑人心!
打從《第一誡》第一個鏡頭開始,除了《第七誡》和《第十誡》,我們總會發覺一位演員-- Artur Barcis。不是同一角色,他常在關鍵時刻出現或路過,有時與主人公四目交投,也只是個無關痛癢的旁觀者。或者我們可以把他當作華沙蒼穹下的下凡天使,監視著違犯了誡命的眾生!奇氏說《第七誡》本來有他,但拍的不好所以剪掉。而拍《第十誡》時他只認為那只是個玩笑,不需要有這樣一個旁觀者,後來卻覺得當時的決定錯了。其實在奇氏起初寫劇本時這樣一個「無關痛癢」的人物並不存在,只是有人感到欠缺什麼的,經再三討論後才加進這個角色。及後在《藍白紅三部曲》(Trois Couleurs),奇氏再以一個吃力地要把玻璃瓶放入垃圾桶的老婆婆反照出三部曲的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第一誡: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

第二誡:毋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

第三誡:守瞻禮之日

於教徒來說,第三誡的意義在於愛自己,要學懂照顧自己。(後)現代人好像是比較寂寞似的,例如看電影一定要有伴,每逢佳節倍孤單?所以我有點疑惑,寂寞的現代人如本片的女主人公,實際上是否已違犯了第三誡?
第四誡:孝敬父母

第五誡:毋殺人

一半的銀幕時間敘述殺人,另一半敘述殺殺人的人。多重濾光鏡(主要綠色)的冷色調營造一個冷酷醜惡的世界,是攝影師 Slawomir Idziak 的主意。律師、計程車司機、兇手/臨刑的死囚、兇手的家人、執行死刑的官員也抽煙,不同的只是選擇有沒有濾嘴,抽煙的母題提醒我們人的平等、自由和權利(儘管我們常見奇氏也煙不離口)。
其實司機也不是個好人。我並非說他死有餘辜,片子要說的恰恰相反。因他不是個好人,拒絕接載一對男女和一對男人,卻碰上兇手,呈現奇氏命運/機會/自由意志的母題。死囚亦提起五年前他寵愛的妹妹給拖拉機輾過的往事,再現奇氏這個母題。
主題曲 Decision 是《十誡》中我最喜歡的,也許王家衛也是(放了在《2046》)?
加長版本的《殺誡》(Krótki Film o Zabijaniu)不受時間限制,對三個主要角色可以有更詳盡的描述。原來他們當天也曾擦身而過,是宿命?是機遇? IMDb 說《第五誡》是由長版《殺誡》剪輯出來,其實不對的。很明顯很多鏡頭在兩個版本裡並不一樣,例如兇手殺人後把計程車頂的燈箱拋掉時,只在電視版看到上面「TAXI」的字樣。而最後的鏡頭就更明顯了。依奇氏所說,是拍攝了電影和電視兩個版本,剪輯時把它們混起來,一些電影的鏡頭放了在電視裡,一些電視的鏡頭又放了在電影裡。
第六誡:毋行邪淫

奇氏曾說過,攝影機角度的選擇,是根據愛人的人的角度的。開始時他窺看她,我們也透過他(主觀敘事的主觀鏡)窺看她。最後我們卻透過她看世界,她找尋消失了的他。奇氏也曾說過他沒有把攝影機的運作寫進劇本,攝影師們也有很大的自由,卻拍出相似的十部影片,他覺得那正是一種劇本精神。很明顯,劇本敘事的範圍正影響著攝影機的角度,本片開始時情節局限在他所知的範圍(限制型敘事),最後敘事卻轉向她。劇本到影片要呈現的,就是愛人的人的痛苦。「華沙蒼穹下的天使」正出現在他因約會成功而欣喜若狂的鏡頭和她眺望他離開的那個主觀鏡--兩個敘事的轉折點。
「如果趕上這班車,到我那處。」又是奇氏命運/機會/自由意志的母題。其實趕不趕上這班車事情也早晚會發生吧。她遲早提出,他一定同意!
加長版本的《情誡》(Krótki Film o Milosci)就更精采了。長片(理論上)可以無限加長,對主人公便可以有更詳盡的描述。他學懂了要忘記一些不能承受的痛苦,就是令自己承受一些更痛卻能忍受的苦。在她家門口,當她咄咄逼人,他無言以對只有跑上天台,以冰塊冷靜自己,才能提出冰淇淋約會的要求。對於一些他一時不懂得處理或面對的事情,他只有一走了之。這兩點更預示他後來突然奔離她家,回家割脈等連串事件。
女主角 Szapolowska 希望《情誡》有寓言故事般的結局,所以最後《情誡》與《第六誡》的結局並不同。《情誡》以倒敘的方式,從結尾她再見躺在床上的他那個鏡頭開始--她要撫他仍纏著繃帶的手,卻被移開。一個鏡頭已道出曾發生的事及三位主要角色間愛與保護的關係,也帶出懸念。《情誡》的結尾更令我動容--她從他的角度回望自己,因而了解自己,同時也了解對方。頓悟給生命的喜悅和愛給心靈的觸動,那是奇氏的電影世界最令我動容的一刻(另一刻在《白》(Blanc)的結尾)!這樣的結尾不能放在《第六誡》,《十誡》畢竟是較寫實的電影,而且從原來的片名看,電影版《情誡》才是個愛的故事。雖然奇氏說這個結尾還令他想起《影迷》(Amator)的主人公倒轉鏡頭拍攝自己的結尾,但令我動容的還因為它充滿睿智的天馬行空,如英瑪褒曼,如安哲羅普洛斯,如活地亞倫。
第七誡:毋偷盜

第八誡:毋妄證

然而,也許是信仰給精神的支持,或者是內疚對個人的激勵,波蘭女子後來從納粹魔爪下拯救了不少猶太人。即使僅有的兒子不願跟她同住,她的信仰令孤獨的她也不感到寂寞。相對地,那個本來要收容猶太小女孩的男子,因被誤會為蓋世太保工作而險些送命,一輩子自困於寂寞的黑暗世界,與世隔絕--裁縫竟對流行時尚如此無知。其實從他當年收容小女孩的條件,已經可見他有多執著。就如最後的鏡頭,他只會從自己的黑暗世界窺看外面的光明,卻不會走出第一步。
當然,這只是對裁縫的一個解讀,別人的情況,我們總是無法完全了解。就如猶太女子誤會了波蘭女子數十年。又如我們難以理解教授為何不固定那幅掛在牆上常常傾斜的畫。再如公園那個身體柔軟的男子認為鍛鍊便可以做到他的高難度動作,對教授來說卻原來太遲了。或者,有些事情已是「太遲」了,又有些事情我們實在無能為力,我們便要懂得接受,無論透過信仰或意志,什麼方法也罷。猶太女子要接受世上有些人能救人有些人卻被救的不公平;教授和裁縫要接受過去了無可挽回的事實。人可以堅持,卻不要執著。
奇氏愛在系列作品中加插些要素,令系列成為一個整體。在本片除了發生在同一住宅區及 Barcis 又在重要時刻出現(飾學生),第二誡的女子和醫生,及第十誡擁有一套飛船郵票的集郵的父親,原來與教授住在同一幢大廈。
第九誡:毋願他人妻

女病人提到的是十八世紀荷蘭音樂家 Van den Budenmayer。《兩生花》的 Weronika 心臟病發作時唱的及 Véronique 在音樂課教的也是他的E小調協奏曲,我們更可從《紅》(Rouge)的工作人員表中發現他的名字。其實他只存在於奇氏的電影世界,所有他的音樂乃出自波蘭作曲家 Zbigniew Preisner 的手筆。Preisner 自1984年的《無休無止》(Bez Konca)開始便為奇氏的劇情片配樂。(因國家審查,1987年在康城電影節首映的《盲打誤撞》其實在1981年已完成。)Preisner 的電影音樂是很多影迷的至愛,其中我自己最愛的是《藍》(Bleu)和《兩生花》。
第十誡:毋貪他人財物

無論前路是宿命,是機遇,還是我們可以自由選擇,人生總充滿著生離死別,充滿著喜怒哀樂愛惡慾。不同的時代道德和價值觀不盡相同,奇氏就以函括不同類型影片的《十誡》探討當代人如何面對道德上的困境,縱使我們不一定找到解決的辦法,卻是必須省思的。
以上部分資料來自一些訪問,及奇氏的著作【Kieslowski on Kieslowski】(有中譯【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及【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等。奇氏通過此書告訴我們他一生創作電影的歷程。對,是一生,他自己又是否無法逃避最後的宿命?
Alan
2006 年 7 月
1 則留言:
i linked you.
http://evianwater22.spaces.live.com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