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2日星期三

日之丸 (Solntse)

極簡的故事,蘇古諾夫把重點放在對裕仁其人/「神」的描繪。隨著裕仁的所思所感所遇,限制型的敘事提供更大程度的主觀性,畢竟唸歷史的蘇古諾夫關心的其實是人。對人(及人與周遭環境的互動)的描寫,蘇古諾夫就是利用構圖精巧的場面調度的各種元素,佈景、道具、燈光、服裝、化粧、角色的演出和走位等,配合取景恰當的攝影和緩慢的剪接。暗淡、配合不同程度反差的佈光是影片的基調。處於碩大而佈置簡單的房間一角的裕仁。裕仁的嘴唇不住的抖動。書桌上達爾文、林肯和拿破崙的雕像,後者後來卻被裕仁置放於抽屜裡。裕仁獨自見麥克阿瑟,離開時卻不懂門栓的裝置。極少配樂。華格納的《諸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四幕樂劇《尼貝龍根指環》的第四部)的一個主題動機暗示裕仁天皇「神祗」的沒落(華格納音樂其實亦是希特拉的至愛);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反映裕仁的孤寂;大部分時間的寂靜其實也是一種能帶出同樣效果的「配樂」(既然 John Cage 認為寂靜也是音樂)。

2006 年 4 月 12 日

1 則留言:

Eric Spanner 說...

我是肥力,剛把這篇連到電影節網上筆記連線:

http://www.hkifflink.net/2006/04/15/439/

如果不願意被連,請告知。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