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0日星期二

一個塔可夫斯基影迷對塔爾的第一印象

塔爾(Béla Tarr)片長七個多小時的《撒旦探戈》是我第一部看他的電影。對於人們常常把他跟塔可夫斯基和安哲羅普洛斯混爲一談,像我這個塔可夫斯基影迷卻不以為然,但這也未嘗不是一個有效的切入點。以下這些觀點,也許看完「政治哲學寓言三部曲」後會另有體會。

談塔爾不能不提到他的長鏡頭,他大部分的長鏡頭也配合相對地快速的攝影機運動,而塔可夫斯基後期已漸少用攝影機運動,有時只用輕微緩慢的攝影機運動避免鏡頭完全靜止。塔可夫斯基也反對蒙太奇--鏡頭的並列帶出新的訊息,認為剪接只不過是將一個個鏡頭最自然地串連起來。雖然塔爾的長鏡頭平均比較長,但塔爾又不是完全抗拒傳統的分鏡頭(只是愛用長鏡頭罷了)。《撒旦探戈》中最短的鏡頭應在 Irimiás 及 Petrina 與 Captain 對話一幕,雖然鏡頭仍較一般長,卻還是傳統的分鏡,而且遵守180度系統。塔爾更用攝影機運動作為敘事的母題,眾人跳「撒旦探戈」的長鏡頭,鏡頭重複地向前推往後拉,鏡頭也在跳探戈!

塔爾愛用塔可夫斯基和安哲羅普洛斯也少用的人物臉部特寫,因為塔爾最關心的是人,塔可夫斯基的是真理,安哲羅普洛斯的是歷史。室內的近景也令塔爾的攝影機運動變得複雜。

塔可夫斯基很少用配樂,真的需要時多用古典音樂,他甚至認為,電影不需要配樂!塔爾會用配樂,只是在對話或有其他音效時不愛用配樂。

塔爾也愛用雨、霧、風等。我覺得塔爾的雨像上蒼對人憐憫的哭泣;塔可夫斯基的雨卻洗滌大地,令大地充滿生機。不過塔爾的破屋不會像塔可夫斯基的漏雨!

除了詩的朗讀,塔可夫斯基不愛用旁白。至於塔爾,《撒旦探戈》的旁白也許只是忠於原著。

在塔爾的電影我們找到一份幽默感。對於真理、歷史等東西,要較嚴肅對待。面對人間疾苦,塔爾只有笑看人生。

像塔可夫斯基那樣,塔爾在《撒旦探戈》中充份利用門和窗。門和窗讓光線進來(光影),讓人物和觀眾看出去(構圖)。

塔爾也愛用黑白,認為彩色較自然,黑白卻較風格化,令電影與現實距離較大。塔可夫斯基就認為生活中彩色較真實,藝術中較真實的卻是黑白。又原來,塔可夫斯基和塔爾也愛畫家 Brueghel

如果說塔可夫斯基的長鏡頭是時光的雕刻,安哲羅普洛斯的是對歷史的凝望,那麼塔爾的長鏡頭可會是充滿苦難的人間的重構?

Alan
2005 年 9 月 20 日

3 則留言:

阿SUE 說...

Alan, 想不到你真的這麼喜歡塔氏, 看來你跟Hudson, 繼2046後, 又有一段 "惡鬥" 了...

祝你成功!

Alan 說...

原來星期一你也在場。

阿SUE 說...

其實我沒有告訴你們實話, 如果有的話, 你地成班睇過Bela Tarr既, 都會鬧到我X街,hahahhahaa......:P

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