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未來的年代,人的思想可以被入侵,過去的記憶可以被竄改,薩特就認為過去與現在並無直接的聯繫,人是自由的,人可以自由地去選擇。

在船上素子與巴特聽到一把像是發自素子「內心」的聲音:「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如同猜謎。」(For now we see through a glass darkly,英瑪褒曼亦曾引用的「對鏡猜謎」。)及後來素子的「女兒」提到,那把聲音之前還說:「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對於引用自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的這幾句話,薩特,作為一位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者,只有作如下的解讀。聖保羅在哥林多前書隨後這樣寫道:「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那正呼應了「木偶大師」後來說他與素子如在鏡的兩面,他早已認識素子,他們早已在網絡上相遇,只是素子不察覺罷了。如果生化人也有無意識,船上那把聲音也許發自素子的無意識。哥林多前書的引用,就是「木偶大師」對素子的暗示。另外,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的主題正是愛!讀到這裡,是否懷疑為什麼我對聖經如此熟悉?儘管我打從幼稚園開始,直到中學也是唸基督教或天主教學校,我卻沒有宗教信仰。對呀!不用到那個未來的年代,現在我們已經能輕易地在網絡上搜尋到新、舊約聖經任何一章任何一節。作為未來的電腦程式,「木偶大師」也許不消 0.01 秒已經把新、舊約聖經讀完!

「木偶大師」原是電腦程式,卻自稱為誕生於資訊之海的生命體。「木偶大師」與其他一般的電腦程式如我們現在上網時用的瀏覽器有什麼分別呢?相信「木偶大師」的思維也像一般的電腦程式那樣,依賴充斥著諸如 IF...THEN...ELSE 之類邏輯操作的程式碼,雖然要複雜的多,但本質上、物理上仍只是一堆數據資料,按照笛卡兒(Descartes)「我思故我在」的主張便找不著「木偶大師」存在的依據。「木偶大師」與其他一般的電腦程式最明顯的差別,正是他的自覺,他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就如薩特說「存在先於本質」。「木偶大師」擁有其他一般電腦程式所沒有的,薩特視為虛無的意識。「木偶大師」莫名其妙地來到這世界(素子也是?),就如薩特及海德格認為存在是偶然而非必然的。

素子不再存在,卻永遠留在巴特的心裡,這種「非存在」的存在,薩特喚作虛無。
在薩特看戲看的興高采烈的當兒,身旁的德波娃(de Beauvoir,當代對女權運動有著深遠影響的存在主義學者)卻在喃喃的說著:「為甚麼總是要草薙赤裸著身體,巴特呢?為甚麼草薙總是需要巴特的保護?」接著又說:「沒有草薙,卻換來一群性玩偶?」
也許,真正「天真無邪」的(innocent)就只有那些沒有靈魂的機械,它們的存在也只是薩特所謂的「在己」(in itself)的存在,只作為一個物理對象而存在。作為一個意識而存在的人,薩特所謂的「對己」(for itself)的存在,總渴望成為「神」,卻注定要失敗!
Alan
2006 年 2 月 24 日